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贵山贵水迎天下贵客民俗民风展民族魅力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8-8-30 5:52:04 人气: 来源:

  摘要:8月16日,踏着清晨的露水,参加本次采风活动的30多位国外汉学家和12位国内作家启程了。在民俗表演场中,一位汉学家被邀请上台体验特色婚俗,头戴苗族头饰,喝下三碗米酒,苗家人以热情感染着远方的来客。

  8月16日,踏着清晨的露水,参加本次采风活动的30多位国外汉学家和12位国内作家启程了。沿着高铁向贵州东南方向前进,不到两个小时就抵达了目的地——从江县。

  来到坐落于半山腰上的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站在木质结构的博物馆中凭栏眺望,山下是延绵的绿色梯田,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博物馆内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着这里的民俗生活状态和特色民族风情。汉学家和作家们纷纷举起相机。

  与堂安的静谧之美不同,因央视春晚而在全国打响名气的肇兴侗寨如今已成为游客必选的旅游目的地。河道两旁的商铺陈列着侗族特色旅游商品,从服装、首饰到美食美酒,汉学家、作家们和来自各地的游客流连其中。

  在侗寨,最显眼的建筑是鼓楼,最不缺的是歌声。在一栋古老的鼓楼中,侗族男女身着民族服饰围坐成一圈对歌,歌声你来我往,引来众多观众。虽语言不通,但汉学家和作家们也能从歌者的腔调和神情中想象他们在述说着怎样的故事。

  夜幕,感受万人长桌宴的震撼与热情后,肇兴侗寨又为游客献上一台精彩的演出。侗族大歌、侗族武术、琵琶歌等精彩节目让来自国外的汉学家们目不转睛,最后踩堂舞的音乐响起,汉学家们和演员们手拉手,在夜色下将贵州民族与世界相连。

  8月17日,还未走进寨门,岜沙寨佬就先向游客们立下规矩:岜沙历来树木,不能随意触碰寨中的树。对树的让汉学家们备感好奇,来自日本的汉学家泉京鹿详细询问着这些树的来历,得知当地人在出生时家人就会为他种下一棵树,去世时又采用树葬的方式时,不由为岜沙人对自然的感叹。

  岜沙为汉学家与作家们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自然的,苗族的织染和制衣工艺、岜沙人的生活状态、当地的特色婚俗等都让客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民俗表演场中,一位汉学家被邀请上台体验特色婚俗,头戴苗族头饰,喝下三碗米酒,苗家人以热情感染着远方的来客。

  走过岜沙,又来到占里侗寨。多年来始终保持男女比例平衡让人们对这里充满好奇,侗寨的古朴生活在探访中舒展。

  短短两日,密集的行程,惊喜与并存。参与采风的汉学家和作家们,有的已来过贵州多次,却依然有新发现,有的首次踏足贵州,便为这里的风景和风情迷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过去总被用来形容民族文化的世界属性,而在汉学家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亲密接触中,这句话体现得更加具体。

  “我非常喜欢这里的音乐,和我家乡的音乐很像。”来自保加利亚的汉学家思黛在岜沙听到当地歌曲后告诉记者,虽然听不懂唱词,但从曲调中表达的情绪能感受到,他们演唱的内容大多源于生活,保加利亚的民间音乐题材也非常广泛,有大量源于教和民俗的仪式歌曲和节日歌曲。

  在岜沙的探访过程中,有一段倒行爬山的体验让访客们十分好奇。苗族是迁徙而来的民族,每次祭拜后都会面向东方行走,边歌边舞倒着爬上山芦笙堂……这段体验让不少汉学家和作家们为之动容,“这种与传统所带来的仪式感很能给灵的震撼。”来自的翻译家劳诺感叹道。

  在岜沙苗寨的展示馆前,几名苗家妇女正在做传统技艺的活态展示,纺线、织布、刺绣、捶布……经过“十染十漂十捶”的亮布呈现出漂亮的光泽,英国汉学家韩斌和国内作家孙惠芬全神贯注地观看苗族妇女捶布,并不时询问着具体的制作工艺。“居然用到了蛋清来涂抹,这很不可思议!”得知苗族亮布是经过蛋清涂抹、上火蒸、晾干、捶打等复杂工序才得以完成时,韩斌感叹道。

  “侗族的鼓楼建造不用一钉一铆,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建造工艺让侗家人引以为傲。“日本也有很多传统木屋,风格与这里的建筑有些相似。”日本知名学者、资深翻译家关根谦在与记者交流建筑文化时说到,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的与和谐一体的智慧也让他产生了强烈共鸣。

  侗族音乐绝对是汉学家和作家们最喜爱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之一。“有侗族大歌,那有侗族小歌吗?”“他们每唱完一段都有一句‘哎久’是什么意思?”在占里侗寨,客人们坐到学习唱歌的小孩中间,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着歌师教学,也学唱了一段简单的侗歌。

  擅长文字和文学的汉学家与作家们,在没有来到贵州之前只能凭借影像和文本了解这个地方,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能品味到多彩贵州少数民族的真正魅力。

  作为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落户贵州的衍生活动,本次采风再次拉近了世界与贵州的距离,生动的少数民族生活场景,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灵感,也让国外汉学家们刷新了对贵州的认识。

  8月16日,走进黎平堂安侗寨,《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对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赞不绝口。

  堂安侗寨是一个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在参观了侗寨寨门、鼓楼、花桥、古树、禾仓等景点和风物之后,徐则臣难掩喜爱之情,挥毫写下“颐养胜地”字样。

  这是徐则臣第三次到贵州,第一次到黔东南。在黎平县肇兴侗寨,徐则臣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侗族歌舞专场表演,在侗族民俗展示《行歌坐月》节目中,他还受邀上台和演员们一起互动,亲身体验了侗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徐则臣对黔东南苗侗风情赞不绝口,但同时也有担忧。“如何处理好和开发的关系,这至关重要。”徐则臣说,一方面,当地百姓拥有过上美好生活的,这首先就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另一方面,在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又要好原生态的文化,不能过度开发,更不能恶性开发。

  周晓枫的文字非常优美。在观看了肇兴民族歌舞表演后,她说,“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方式《行歌坐月》更美,也很浪漫,让人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黔东南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此次到黔东南采风,周晓枫感觉收获非常大。“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既能吸收地域带来的营养,又不受地域带来的。”另外,周晓枫对从江岜沙苗寨的“树葬文化”很感兴趣。“这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周晓枫说。

  “我对黔东南既熟悉又陌生。”王十月说,对于侗族大歌,很多年前他就听闻那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很想有机会到黔东南现场听听侗族大歌。

  此行,王十月零距离聆听了侗族大歌,“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我觉得,只有心灵干净的人,才能唱出如此美丽动听的天籁之音。”

  黔东南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王十月产生浓厚兴趣。在岜沙苗寨,王十月有感于无处不在的树文化: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都要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苗,并精心护理“生命树”成长;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依靠自然,人在自然里与自然共处。”王十月说,黔东南苗乡侗寨里蕴含着生态文明智慧。

  “如果把为游客准备的婚俗表演看成一种文本,这个文本是对本文,也就是真实传统的一种遮蔽。”在宁肯看来,进行了表演编排的民俗展示一方面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展示方法可能还需要更多探讨。他说,来到古寨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捕捉寻找传统,而老人的脸、孩子们荡秋千就是真正的传统。“对于民俗,贵州的意识非常强,因此这里的传统比其他地方保留得要好。”他希望在这方面未来贵州能够做得更好。

  “芦笙是一种特别的乐器。”宁肯说,岜沙芦笙给了他另一种。“无论是在吹奏多么快乐的音乐的时候,芦笙的音色都带有一种忧郁的成色,如果能演奏一些忧伤的音乐会非常震撼。”他说,悲剧更让人震撼,更能人内心的一些东西。希望古寨能够把他们的忧伤也表达一下,如表达一下他们的与迁徙的历史,其实更能回到真实。

  纪录片《记住乡愁》已在央视了4季,岜沙苗寨曾在第一季中出现,肇兴侗寨和占里侗寨在第二季中有过亮相,作为《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撰稿和策划的作协、银川市文联郭文斌,终于看到了镜头之外的贵州。

  “镜头下的贵州当然和实地感受不同,镜头之下的内容经过选择和修饰,而实际走入村寨更能获得真实的感受。”这两天郭文斌乐在其中,在别人静静聆听歌师演唱时,他在关注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倒行上山时人们在关注脚下,他细细观察着在山坡上荡绳索的小孩,这些生活化的情景和人们自然流露的情感让他陶醉。

  对中国传统民俗的了解和研究,让郭文斌对贵州民俗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民俗首先需要国家的推动。近几年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措施让百姓意识到,我不离乡不离土也可以活得很好,还能通过等方式人们对家乡民俗的意识。”他认为,民俗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有强烈的仪式感。“民俗另一个概念就是仪式感。岜沙苗寨自古对树,围绕这种有很多仪式,这也是为什么至今这里森林覆盖率依然很高的原因。”

  “黔东南有世界上少有的美。大城市喧嚣、浮躁,而这里古朴,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幸福。”在黎平堂安侗寨,寨门、鼓楼、花桥、古树、禾仓等景点和风物令罗季奥诺夫目不暇接,而优美的侗歌让他流连忘返。

  在堂安侗寨,罗季奥诺夫听说为了和传承民族文化,这里的小学开展双语教学,“这是和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和传承民族文化就是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有民族文化的意识。”

  印度汉学家墨普德对中国的熟悉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1988年他就曾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唱中国歌曲,还曾与国内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同台说过相声,虽然走过中国很多地方,但此次贵州行还是让他充满新鲜和好奇。

  “中国古镇很多,经过商业化后已出现同质化倾向,但这里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少数民族的东西被保留了下来。”走在岜沙苗寨,墨普德对记者说。更为质朴的占里侗寨给了他更大的惊喜,“我很喜欢这里!民俗文化就需要完整保留它的味道。”

  在墨普德看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特色十足,正是因为这些难能可贵的建筑、音乐、技艺等民间文化依然保存至今,就需要加大的力度,加强意识,让这些宝贵遗产留存下来。

  翻译家郝慕天,翻译过莫言的作品,较为了解中国文化。不过,当她体验过黔东南民族文化后,还是被震撼了。

  “我好喜欢侗族,这些村寨非常美,山水美,鼓楼美,花桥美,歌声美,人更美。侗族人深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有强大的文化自信。”郝慕天说,她是在乡村长大的,为此她很喜欢乡村,希望黔东南当地能够好好侗寨里的民族文化,不要让这些文化发生改变。

  在从江占里侗寨,郝慕天看到一位侗族歌师在教唱侗歌,她也情不自禁跟小孩子们唱起了的童歌。“这些侗歌很美,小孩子在歌声中成长很幸福,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把美丽的侗族文化传承下去。”郝慕天说,“我以前对贵州不了解,这次来贵州,来黔东南,收获很大,我以后会继续关注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

  走过鼓楼花桥、听过侗族大歌,在“国际汉学家·中国著名作家贵州行”的第一天,捷克汉学家李素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发现了贵州和捷克的共同点,那就是热爱自然,尊态。”她的话一下子就把遥远的布拉格与美丽的侗寨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是第一次来贵州,但李素却说,这一次却了却了她23年前的一个心愿。1995年,李素到学习时,就准备了一次云贵川的旅行。然而,到达四川之后,因为一些意外,她不得不返回,与贵州之行失之交臂,之后,因为工作繁忙,再也没有了能够深入中国腹地旅行的机会,时光流逝,这成为她一直以来的遗憾。而今年,因为汉学家国际研讨会的来到贵州,让她备感高兴。“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我愿意住下来,住到大山里,住到当地人中间,慢慢体会这里的美丽。”

  李素曾在布拉格举办过一个贵州摄影展,展示了贵州的风景、a型血人的性格特点文化、民俗,成为捷克人了解贵州的一个契机。在她和大多数捷克人的想象中,贵州是天然的,保持了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愁的地方。“虽然我没有来多久,但感觉这里的人生活很自在。”李素觉得,侗寨最珍贵的是保留了村民的生活,“当我听到侗族大歌,我体会到了他们真正是用歌声在交流,这样的歌声,是从心里来的,从生命中来的。”

  在侗寨,法国汉学家安妮是照片拍得最多的那一位。小孩、老师、屋子、禾晾、蜡染、刺绣……所有细节都不放过,她似乎恨不得把侗寨装进相机带回家。

  “侗族人看起来很欢乐,他们的文化是协调的,是简单而又复杂的。安妮觉得,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唱歌与故事在民间文化都蕴含了一个民族非常丰富的世界观,通过她的翻译与文章,能够像博物馆一样把侗族文化、侗家人思想价值记录下来,就算是做了一个小小贡献。

  而说到博物馆,安妮也参与了地扪与堂安生态博物馆的很多工作,她帮助侗寨与欧洲音乐家、建筑学者建立联系,进行民间文化的探讨与交流。

  “在肇兴我又看到了我曾经住过的地方,而占里侗寨我是第一次来,孩子们的歌声让。”安妮说,每一次来到贵州,重返侗寨,都能给自己新的激发,看到新的东西。“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当她看到占里侗寨的孩子们普遍会说侗语,会唱侗歌,感到非常高兴,但同时,她也深深担忧着侗寨的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呼吁人们更加重视侗族文化的传承,对价值的认识。“这不是保守,而是先锋,保留侗族文化就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面貌的。”

  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详细]

  广东省委副、省长马兴瑞,广东省领导王伟中、张硕辅、叶贞琴、,广州市市长温国辉,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贵州省领导赵 ...[详细]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惠灵顿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