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0-10-27 10:19:23 人气: 来源:

  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族将“9”视为吉数。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藏传佛教,即。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1、民族风俗。说个人,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说族群,就是风俗。或民族或族群或集体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指个人或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2、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

  2020-10-21·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知道答主回答量:7.1万采纳率:1%帮助的人:197万关注展开全部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我想我会等你回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维吾尔族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对较少。主食的种类很多,最常吃的有馕、抓饭、包子、拉面等。

  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婚后一般改梳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

  维吾尔族传统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为“外间”、建筑“餐室”、“后室”三种基本平面组合形式。各地区大都以一种形式为主,但同一形式在具体布局上也有较大差别。

  的沙漠、剧烈的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态,使维吾尔族非常注重对的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往往开辟有果园花圃、白杨、葡萄棚。

  维吾尔族重视房屋的装饰,呈现出多样化的装饰手段。不过,每个家庭墙壁上都挂有壁毯,土坑上都铺有地毯,这是其共同的特点。

  蒙古族(蒙古语:,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云南迷人湖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蒙古包在《史记》、《汉书》等汉语典籍中,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在蒙文典籍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房子,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满语。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与“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则作为一种译音流传下来。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根据伊斯兰教的,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

  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

  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

  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样式因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如哲赫忍耶的爱戴六角尖顶帽,六瓣表示六大,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

  建筑工艺的中阿结合性。即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喜欢的审美心态。

  布局的完整性。即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筑以一定的中轴线排列,具有完整的空间。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突出表现了清真寺的教特点。

  园林化。我国回族清真寺内,往往小桥流水,山石叠翠,遍植树木花草,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使人在之余,产生亲切感。

  藏族(藏文: )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欧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和平解放。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

  风干肉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壮族(壮文:Bouxraeuz,英文:Bourau),旧称僮(zhuàng)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

  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 ,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这种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的优点,所以一直延用到现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保、靖西、巴马等地方的房屋虽然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构造,但一些房屋的结构还保留着干栏的基本特征。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a686964616fe59b9ee7ad1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 僳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彝族——春节期间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12、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14、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15、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6、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17、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18、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19、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20、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21、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匿名用户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e5a48de588b6a686964616f534。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神。相传,这都是古代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原始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线;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一些,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惠灵顿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