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需要民俗学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0-5-29 14:41:51 人气: 来源:

  乔四玩死过的女人最近,读到浙江分社记者写的《扶贫,别忘了“涵养水源”》一文,其中举到的实例令人扼腕——友人回农村老家参加侄子婚礼,亲身经历:在侄子到女方家里迎亲那天,按风俗要给女方父母献上8斤8两的百元大钞。钱用斤两称?还要8斤8两百元大钞?这对普通农家而言,压力可想而知。原以为这是个案,后来在报上又看到了一则类似新闻:一位山东农民年过六旬,靠勤劳苦干过上小康生活,可由于两个儿子先后结婚,又欠下了一债务,大儿子结婚,女方要求在县城买一套两居室,买一台十几万元的小轿车,再加3斤3两百元大钞(合10万元)。为了儿子能讨到媳妇,老人一咬牙,满足了女方条件。不久前老二结婚,彩礼更多……无奈,老人只好卖了自己住的宅子。为还债,又愁眉苦脸外出打工了。

  彩礼之重,令一个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是多么的“民俗”!不妨推理一下,假若3斤3两百元大钞是合10万元的线几万。浙江整体富过山东,所以“分量”就加重很多,但不管轻重,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彩礼的表现方式”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金,然后通过“称分量”的民俗包装,风靡四方。这种所谓的“现代民俗”既没有传统民俗的魅力,也缺乏内涵,但却能大行其道,其间的况味,值得再三反思。

  该文还说,不仅仅是彩礼,其它的人情负担,也横亘在农民脱贫的上。记者曾在某县做过调查,除了婚丧嫁娶要请客,还有林林总总的“民俗”名目等待着农民:诸如小孩10岁、16岁,大人“本命年”的36岁、48岁、54岁过生日;孩子考上中学、大学……这些,都要请客,请客,就要送礼;围绕逝者做的文章更多,35天、49天、周年都要搞一次。逢农历三、六、九,周末、月首都有人请客。碰上“好”日子,有的家庭几口人得分赴几家赶场,一个家庭一年几千元也打不住,收到请柬,很多人连连叫苦……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新民俗”,都是围绕着一个“钱”字做文章,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即便是给仙逝多年的老人上坟祭祀,很多小辈也是选择焚烧纸糊的冰箱彩电小汽车等一干奢侈冥物,声声呼喊着“您老就在天上尽情享用吧”,以尽孝心。以至于在冥品市场,也开始了“比富”:只要在人可以实现的物质理想,都能“塑造”出来,那些纸糊的轿子、别墅、邮轮等等,尽皆在墓前焚烧,由此得到了某种心理安慰和心理满足。

  记者曾问一些农民:“既然人情负担太重,为什么还要这样?”回答都是:“都是乡邻,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都送了礼,你家不送,会被乡邻瞧不起。”——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据记者统计:农民人情消费和医疗消费,基本上占了农民总消费的一半!刚刚开始脱贫的农民,居然在无孔不入的“新民俗”面前,面临返贫的。

  但是农民的“因礼返贫”,很难根治。“民俗”是个似虚还实的东西,很难用强力干预,靠文件、靠开会、靠动员、靠组织,并不一定有实效。“陋俗得靠良俗治”,其它方式都不靠谱。但是怎么树立良俗,如何让良俗深入人际相传?这是一道艰深的课题。从哪儿做起,窃以为,最重要的是,各级和领导,要开始“民俗学扫盲”。

  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民俗学应成为参与社会建设的主流学科》,其中说到,当今社会处于转型瓶颈期:攻坚进入深水区,利益固化陷入僵持区,外部处于严峻期,执政能力期,群体事件处于高发期——诸多问题卡在瓶颈口,需要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互动创新,方有可能趟出新。而一向被忽视的民俗学,其能发射的“微力”和“伟力”,则有可能在社会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

  我举了一例展开分析:海南黎安镇大墩村是陵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拆迁最为棘手。出乎意料,大墩村20天就完成了任务,这速度,至少是海南第一。据村委会介绍,这次拆迁如此顺利,除了拆迁资金足额到位,还有一个特别的缘由:在大墩新村新建的990套房分配问题上,村民想出一招土办法,并写入《大墩新村补偿手册》,就是拆迁后补偿的房屋分男不分女,女的不算数,房屋分配方式是以家庭最小的男丁为单位,一个男丁分一套,无男丁的家庭,即使有多位女性,也只能分到一套房。所以村民给这个办法取了一个名字叫“最小男丁法”。据估算,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大墩村未来30年正口增长对住房的需求。按照我们的“法律常识”,这明显是性别歧视,男女不平等,怎么能通过?可村委会负责人对前去采访的记者嘿嘿一笑说,那是经过全体村民的,他们认那个土规矩,几千年来就这么下来了,再说村民自治,人家妇女自己都认这个理,我们也没必要在里面瞎搅和。

  不妨注意“”的说法,其间闪烁着的身影。民间社会如何健康发育,需要研究民俗心理,研究乡规民约。在高度的群体认同下,自治就成为一种可能。传统民俗和乡规民约,不但不是对现代法制社会的,其合理和优秀部分,还是建立现代社会的制度帮手,它提供了“社会管理的最优化方案”,它对于推动底层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同时,在化解社会危机和心理危机上,民俗也有其独特的伟力。再举一例,华东师大的民俗学家田兆元教授领衔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遗产”,在带领学生做田野调查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宝山当地的农民普遍保留着城市化之前的城镇和乡村的底色,其中的“宅神”有一禁忌:外来男女不能在自家同居。但是现在必须对多余的房屋出租,以此获益,而租房者免不了有男女同居,因此获取经济收益和传统民俗禁忌就发生了冲突。做田野调查的师生们对村民讲再多的的道理都不起作用,他们依然焦虑。最后,倒是村里几位老人用从前“宅神祭祀”的民俗招数解决了村民们的焦虑。他们认为,既然是得罪了宅神,那请做一场法事,事情不就结了吗?这事迅速得到了村委会的同意,村委会从村企业里面拿出3000元钱来,每家再凑出几十元的份子钱,请来一班,做了一天安宅神的法事,村里人遂心安理得了……

  在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民间在解决现代性与传统禁忌之间的张力的特别功能”。由此不妨引申开去,民间、传统习俗、乡规民约之类,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管理的文化资源”,择善而取之用之,,皆大欢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补充”。

  上述两例中,都出现了基层组织村委会的身影。可见从事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不懂民俗学将是极大缺憾。简单的意识形态思维、泛化思维、纯行政思维,对于今天社会矛盾多发期、群体事件频发期的现实而言,手段明显单一,因而常常导致无效。如何善用民俗资源,不能不说是一个严肃和严重的社会课题和文化课题。当然,无论在东方还是,调解融通的建构与“”的重建,是跨文化的共同问题。

  在这儿,之所以给“”打引号,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指向规范意义的“”概念,而是指向“”之外的“人力要素”。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倒是和民俗的层面,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不要小看了“乡规民约”,对村镇而言,正是这些约定俗成的一地鸡毛,维持着那里的基本秩序,让人们过上安祥而有的生活。

  再回到本文开头的“因礼返贫”案例,如果咱们的基层组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研究和发挥民间智慧,从中提炼出适合国情、民情、乡情的新民俗,就能扭转恶性循环的坏风气,使相对健康的各种“实用民俗”风靡大地。当然,我们同时要看到国人的“价值观危机”:为什么这些恶劣的“新民俗”总是缺乏意蕴,总是“直奔钱来”?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世界出了问题。当一个族群普遍陷入“唯钱是瞻”的陷阱时,无论创造的是什么样的“新民俗”,总是离不开一个钱字,今天不“称分量”了,保不定明天生出的幺蛾子,更不堪。

  所以,只有“宏观上建设全民世界”和“微观上创举健康可行的新民俗”齐头并进,才有可能让一切变得好起来。需要民俗学,无论是宏观的建设还是微观的创举,都需要民俗学的有力支撑和辅佐,民俗是通向民族之根的秘钥,是解读民族性格的密码,也是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利器,民俗学之重要,怎么估值都不为过。所以我一直强烈提倡,它应该成为主流学科,前沿学科,成为与中国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显学”。如今的学术界,还是将民俗学视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这是对它的价值认识不够所致。

  民俗学告诉我们“民俗的伟力”——说到民俗的伟力,最有力的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走出去”。人们一直在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但如何有效地走出去,并没有找到最佳径。咱们习惯的宣传套,有时不但没有起到正面作用,还会起到负面作用。但《舌尖上的中国》锁定饮食民俗,把观众看得口水直流,此“口水”,不分肤色和人种,尽皆囊括。海外华人甚至“从口水到泪水”,激起强烈爱国情怀。可见,民俗所具有的“激发口水和泪水”的独特功能,不但从物质层面,还从层面,将一个族群的凝聚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它从“发微”到“发威”,已然成为最佳的文化载体。

  让我们从建立良俗开始吧,这不但关碍“农村扶贫”的形而下问题,还关碍“全民”的形而上课题。移风易俗,是一道永久的题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移”一“易”间,一个新世界就矗立起来。当我们以民俗学的内行视角去从事“移风易俗”的伟大事业(注意,这是一项“伟大事业”)时,才有可能“精准扶贫”——扶物质和的双重之贫。(刘巽达)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文健:从民俗学目前苟且的微力,到揭橥发扬民俗学的伟力,进而成为社会管理的文化资源和利器,刘巽达的民俗学研究从现实出发,有,有,有发现,有建设性意见,不失为当前良俗公序社会管理的一剂良方!比起那些所谓民俗专家只钻故纸堆,热衷于蝇头小技之考证,其高下优劣不判自明。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江帆: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群贴出兄之此文,引发关注,好评连连。而我读之更为感佩,倍觉亲切。大赞!

  东华大学教授柯玲:刘主编好文章!我国的民俗学受日本影响多多。民俗学是日本的“国学”。我们效法了人家不少,遗憾这一点未能借鉴!民俗学几乎无学科地位。

  

关键词:民俗学问题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惠灵顿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