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江绍原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9-7-9 3:23:13 人气: 来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属于领军人物的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另一个人,一个不仅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活动,是五四当天的几名学生之一,而且以独特的形式,成为五四所高举的“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的积极呼应者,说出他的名字,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个人名叫江绍原,祖籍安徽旌德,是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之一。

  2007年11月3日,在位于北四环亚运村附近的千鹤家园,笔者拜访了江绍原四个子女。他们都毫不含糊地表示是旌德人,虽然其中只有一个人曾经去过一次江村。

  他们向我提供了一份他们父亲的简历。大概是江小蕙先生执笔,因为她长期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有这个时间和便利。江绍原,1898年农历正月二十生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大学、依利诺大学,获依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女子大学、中国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等校,并任中国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编审等职。主要从事比较教学、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著有《乔达摩底死》、《发须爪——关于它们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中国礼俗》等专著,译著有《教的出生与成长》、《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等十部,发表民俗小品数百篇。1983年9月11日在病逝。

  据江绍原自己文章介绍,他本名绍源,字澄甫;后因避讳改名绍原,字亦变为诚甫。他在《语丝》第128期(1927年3月4日写)回复赵华煦先生的信中说:“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不知怎的亡父发现了我的八字中缺水。结果:我的谱名由绍原改为绍源,字澄甫。甚至于小名也须从干的变为湿的:本为宝容,以后写作宝溶了(父死后,一位‘本家’因修谱偶发现我有一位远祖讳源。为回避起见,又把我的名恢复了。‘澄’的水旁若去掉,字岂不变了音。这是不合的,所以索性不用它,而以同音字‘诚’代之。建元之初,我受了同父兄绍铨不慷甫而亢虎的暗示,也就不诚甫而真斧起来。”

  在江小蕙家,他们兄妹还向我出示了一份江绍原手书的祖名录。根据这个名录可知,江绍原高祖兄弟二人,一名江定魁,一名江裴;曾祖父名江谚;祖父名江韵涛,生于道光庚寅五月十五日,殁于光绪辛卯五月初三日,祖母吕氏生于道光辛卯五月初一日,殁于光绪癸巳四月十四日;父亲名江小涛,生于咸丰甲寅九月初三日,殁于宣统庚戌十二月初四日寅时,母亲徐氏生于咸丰辛酉年,殁于光绪丁丑年七月九日,叔叔名江图谐。

  在这份祖名录中,“母亲徐氏”是指其父原配夫人,而江绍原实际为庶出,其母姓江名佩萱,当听说江绍原在美国留学发生经济困难时,这位生母曾为他向胡适求情帮忙。

  皖南世族大户中,有相当一批人后来他乡,主要原因不外两个,一是受土地稀缺的制约出外经商谋生,另一个原因则是战乱。从江耘(江绍原小女)提供的一册《鳌水澜回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家祖上何时何因离开了江村。这册笔记系江绍原祖父江韵涛所写,1920年代经江绍原编定后,先后拿给各位好友鉴赏。钱玄同、俞陛云等题写书名,周作人、胡适、徐炳昶、沈尹默、马衡、冯友兰、丁文江、黄炎培等均题款留念。

  根据笔记所述,江韵涛是在离家二十年后,因考中进士而“乞假出都”,回乡省亲,在家共住七十五日。笔记几乎就是这七十五日的居乡日记。他写道:“吾族世居金鳌山下,有水自鳌山来,环绕吾村,故谓之鳌水。村口旧有宝塔三层,武圣、文昌、魁星诸神,额其塔曰‘鳌水澜回’。”大概正因这个缘故,遂将笔记取名为《鳌水谰回录》。根据其叙述,他自幼失怙,教养婚娶均赖先祖。道光戊申年入泮,咸丰己未年食廪,庚申年以避兵外出至江右,同治壬戌年以江西弋阳籍应乡试,中副车,就职直州判。甲子科领乡荐,中第六名举人,族以军功保知县。戊辰年会试不第,由知县改员外郎。辛未入礼闱,又不第。甲戌、丙子又两度以小疵见遗。丁丑年,终于得中进士。至此,在外已历二十年。

  就在中进士的前一年,其伯兄自浙江请假赴江西弋阳,将其母灵柩运回家乡江村,与其父合葬。而此时的他,依然在候考。

  此次回乡,先由湖北、扬州、上海一行,冬间抵浙江,与伯兄面叙一切。腊月二十一日,由浙起程,行至广度岁。己卯年二月初六日到家,同族欢迎。

  根据笔记所记年月推算,江韵涛随祖父辈离开江村的时间为1860年(庚申年),而中进士则在1877年,归乡探亲则已是1879年。

  江绍原与民俗学发生关系,大概源自他在美国留学时所学的专业。因为学习比较教学,对民情风俗了解很多,对中华民族固有的一些传统风习,产生了深入探究的兴趣。但心投入民俗学研究,立志做一个民俗学家,则要等他从美国学成归来,受聘担任大学哲学教授。这时候,正是五四运动期,科学与两面大旗正猎猎飘扬,大学、大学部分人文知识,纷纷以、民智为己任,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会,创办各种刊物,大肆科学。此一时期,大学有中国歌谣会,北大则有民俗调查会和《每周评论》、《新潮》、《语丝》周刊等刊物。由民俗调查会开始,江绍原便积极向全国各地征集民俗资料,并通过《语丝》周刊发表大量民俗小品。

  不仅以一个民俗爱好者,而且以民俗学者面目出现,则在1927年。这年春,应鲁迅先生邀请,江绍原赴广州中山大学担任英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在鲁迅支持下,为哲学系开设‘礼俗与’研究课程。这是中国大学首次开设这一课程,尽管那时对于民俗和民俗学还甚少人问津,他的讲课也只在很小的圈子里发生着影响,但无论在中国高校学科建设领域,还是在中国民俗研究领域,他的工作都是史无前例的。但不久,广州发生了“四、一五”。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与鲁迅先生共进退的江绍原,也迅速离开了广州,闲居在杭州岳家。

  从杭州开始,江绍原的民俗研究进入一个更加自觉、更加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他与在杭州的钟敬文、钱小柏等人组成了‘杭州民俗学会’,成为中国民俗研究最初的学术团体。他在杭州《日报》副刊‘民俗周刊’上发表了《最近Folkloer研究之范围与倾向》。而差不多与此同时,书店出版了他的《发须爪——关于它们的》(1928年)。这是他民俗研究最著名的作品,也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民俗学奠基人地位的代表性作品。

  关于《发须爪——关于它们的》的成书,江绍原作了一番介绍。他说:“这部小书的来历,值得一提。从前年年底起,我教书的一个国立大学毫不含糊的大欠薪,欠薪本是常事,但那时是开始大欠。我是全靠那一种收入维持生活的,而况前年因某故脱了半年的薪金;饱暖既成了问题,我只得毫不含糊地大旷课。因旷课得来的空闲,一小半虚掷于感叹典借中,一大半用以研究些自己心爱的题目,写成文章,寄出去换钱用。这本书就是把前年底去年初在上述情形下草草写完的一文用为底子,而修改增订成的。”

  在这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还闪烁其词地表达了研究和风俗的初衷。他说,我们的时代,是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但是,在人数极多的中华民族之中,虽然的确有一部分人的思想,因受西洋科学的影响,起了变动,甚至起了,但更多的中国人,耕田的,挑水的,砍柴的,当兵的,缝衣织布,造屋搭棚的,以及我们的长辈,财主,知事老爷,总长大人,督军,督军头儿等等,却依然沉睡在旧思想的怀抱,好象古人真有鬼附在他们身上。因此,说我们的时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其实只是西洋科学昌明的时代。

  很显然,这位喝足了洋墨水,对西洋科学多所了解的知识,对祖国传统文化中大量存在着的与科学和现代文明相的东西,诸如大量存在于民间和日常生活中的和风俗,在以文化人类学眼光兴兴然观察的同时,也觉到了很多和。因此,决心花大力气一点一点地出来,以供大家评判、研究,指出何为新何为旧,何为科学何为,从而社会,引导。

  在江绍原民俗学研究过程中,鲁迅、周作人兄弟、胡适等都给予了许多帮助和鼓励,不仅提供了许多民俗和的例子,而且正是他们之间的往来,最后促成了《发须爪——关于它们的》和〈血与天癸〉(未出版)两部大著。

  早在大学哲学系就读的时候(大约1917年前后),江绍原就与鲁迅、周作人弟兄相熟,并对周作人执礼。1924年11月,周作人先生在《语丝》周刊第一期发表了《生活之艺术》,认为中国的“礼”的本意就是指Art of living,只是后来才为Rite of living。江绍原在《语丝》第三期上发表文章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周作人的根本主张虽然极可赞赏,但未免把“礼”太理想化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本意上的“礼”。真正合乎今人之用的“礼”或曰“生活之艺术”,是须得以今人的科学知识、标准和艺术兴趣来重新研究制订的。江绍原戏称周作人为“礼部总长”,而周作人也毫不谦虚,径称江绍原为“礼部次长”。一来一往,两人之间关于“礼”的探讨和研究文字,遂被称为“礼部文件”,一共九份,包括《女裤心理之研究》、《催生》、《周官媒氏》、《读经救国论发凡》、《血,红血》、《发、须、爪》等。后来,在周作人等的鼓励帮助下,他将《血,红血》、《发、须、爪》两篇进行扩张,编成了《发、须、爪——关于它们的》和《血与天癸——关于它们的》两部专著。

  民俗和皆为生活中细小之事,从生活细小之事入手进行研究,恰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昌明和盛行并存的时代,如何才能区分新旧两种人的思想、观念,指出何为新何为旧?江绍原提出了“举行普天下人鬼大考试”的奇思妙想,并且指出,可以考事关身心如“月中有何物”、“奴婢制度、多妻制度是否合理”、“祭天祭祖是否必要”等大题目,也可以考灶观、门观、喷嚏观、盆观、罐儿观、大小两便观等“小事细物”。这是因为新旧时代,古今人民,思想之相差,之各殊,岂但在大处极其分明,就是在所谓小事细物,也是异常的显著。因此,从前科学时代人的盆儿观、罐儿观乃至大小两便观,来探究他们的教、、医药、两性生活观,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而且,所谓观,岂不就是盆、罐、大小两便,以及加上许多旁的事物的总观吗?所以,头发、胡须、指爪,这些细小物事,和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男欢男爱网很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也一定能发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现它们的科学或者迂腐。

  江绍原所从事的民俗学不是一个热门学科,因此与他所从事的学术命运一样,他也不是一个热门人物。但作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独特的学术门类,无论是其关注的内容,还是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都还有它特殊的存在价值。而理所当然,江绍原也是一个不应该被忘记的人物。

  江绍原先生与朱玉珂女士1920年结婚,一共生育五个子女,长子江人规、长女江小蕙、次女江小珂、次子江幼农(原名江小原,已故)、三女江耘。

  江人规先生1925年出生于。194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考入开滦矿务局。1990年离休,在安度晚年。在开滦工作的四十二年中,于矿井设计及建设、冻结法特殊凿井技术、综合机械化采煤、煤矿机电管理及重大机电事故抢修等方面,均作出成绩和贡献。任职内,先后去英国、、波兰和苏联考察并引进先进的机械化采煤成套设备,引进成功,使用得力,并利用掌握的英、日、俄三种专业外语翻译多种技术文献资料,使得开滦的综合采煤在产量、效率、安全等方面,站在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曾在参加星期日干部井下义务劳动时矿难,同行二人,他则。1976年大地震中,其妻震亡。虽屡经,却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在任何岗位都能努力工作。获煤炭部颁发“荣誉矿工”称号,享受特殊津贴。

  江小蕙,1926年10月生于。中员。1951年毕业于大学历史系。1951-1961,先后任华北行员会文教局干部、市办公厅干部。1961-1969年任农业劳动大学语文教员。1969-1972,随全校教职工下放劳动。1972-1979,任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员,并于1977年借调至鲁迅博物馆参加〈鲁迅年谱〉编写工作。1979-1988,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任副研究员,重点负责编写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一段内容。由于采用日本最新研究,从而填补了我国以往出版的鲁迅年谱中这段历史的空白,受到国内外鲁迅研究界的好评。在鲁博期间,撰写并发表关于中日鲁迅研究论文约四十万字,如《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丸山昇评我国1981版〈鲁迅全集〉》、《内山嘉吉与鲁迅》、〈鲁迅与辛岛骁〉等,翻译了〈鲁迅在仙台〉,根据最新资料,纠正了以往我国鲁迅出版物中的某些错误考证,并增进了鲁迅博物馆与海外学者的友谊,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1988年退休后,继续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江绍原藏近代名人手札〉专著以及〈八道湾11号鲁迅故居的拆与留〉等论文。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文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7月30日病逝。

  江小珂,1929年1月27日生于。中员。1950年毕业于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50年代历任市公营企业公司科员、技术员,燕山造纸厂分厂副厂长、厂长,总厂副厂长、代理厂长。60年代历任市工业基建委员会干事、市计划委员会基建处副处长。1966-1971,下放劳动,期间借调至昌平县委组宣传组工作。1972年任市委员会工交城建组干事,开始从事工作。1973-1992年,历任市办公室负责人、副主任、市局副局长、党组、局长。90年代历任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亚太地区大城市项目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至今,历任市顾问团能源顾问组顾问、顾问组顾问。第八、第九届全国代表,全国与戏院委员会委员。1079年至今,历任科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1996年8月至今,基金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3年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指导委员会顾问。2004年至今,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

  江小珂是我国第一批工作者,市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她是我国参加全球首次人类会议(1972年联合国在首都召开)的唯一女性。在全国率先开展饮用水水源工作。直接领导或组织了十多项环保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申奥工作。1983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贡献者、中国妇女环保百佳、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江幼农,1932年生于,1944年读初中二年级时患类风湿关节炎,因战乱、家贫,未得及时医治,最终致关节僵直,常年僵卧在床。但他自强不息,在床上自学了初中、高中及部分农科大学课程。自1948年起,开始为报刊撰写科学和营养方面的小品文,并于1952、1954年择优结集出版。1955年开始自学俄语,立志介绍苏联农业科学方面的先进经验,1956年着手翻译32万字的《草田农作制问题》,年底出版。1956年被住家所在街道吸收为共青团员,并从1960年起担任团支部。一个只有两根手指可动,吃饭都需要别人从喂的人,靠着与命运顽强拼搏的毅力,创造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他的事迹了许多人。1957年,介绍他事迹的新闻通稿在国内广为。此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教育青少年的活动,成百上千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前来探望,在他病榻前举办活动。自1957年到1963年,在他笔记本上留下签名的达2397人。1962年6月。他的事迹还被《中国建设》、《友好》等介绍到国外,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致信问候。期间,他也未能幸免冲击,被说成是“黑市委的黑”。在中他始终坚定党的,并刻苦自学中医,不仅为自己和母亲治病,还为许多朋友开方。1969年,照顾他一生的母亲病逝后,他也于这年冬,因患肺炎不治而辞世。

  江耘,1944年6月5日生于。1949年-1961年,在八道湾小学、女三中读小学和中学。1961年-1968年,中国医科大学(协和医学院)医疗专业学习。1968年12月-1975年5月,在陕西吴旗县、延安地区基层医院、卫生防疫站担任医师、地方病防治办副主任等职。1975年5月-1999年6月,先后任建工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并担任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建工集团卫生处处长等职。1999年6月起,先后担任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参与组织全国及国际医院管理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和国家卫生部课题研究、政策咨询、医院巡查等国活动。出版有《希氏内科学考试题解》、《希氏内科学精要》等译著,编写出版《中年保健顾问》、《创伤医学急救规程》、《糖尿病治疗与狐狸》、《现代医院管理发展与研究》、《世界医药卫生一百年》等著作。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员称号。

  

关键词:民俗学运动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惠灵顿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