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土科幻创作打开全新空间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1-1-22 12:54:17 人气: 来源:

  在今年的出版市场,“科幻”成为高频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张文武的科幻小说《未来星球2049》热销,并传出筹备开拍同名电影的消息;中国首个“科幻共享”系列小说《光渊》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人目光;同时,与科幻相关的话题亦成为作家、学者与读者热烈讨论的焦点……

  科幻创作历史已有200多年,起步较晚的中国科幻,在何方?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认为,中国科幻创作者不必总想着“赶超”或挤入科幻的赛道,而应该踏着坚定步伐,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幻之。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东方哲学已为本土科幻创作打开了全新的空间。创作者们纷纷将中国人的情感放大到广阔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巧妙地糅合进科幻作品创作中,闯出一条独有的特色径。

  2019年初,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当年春节档贺岁电影的票房冠军,“中国科幻元年”由此发端。在江晓原看来,《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票房,它的故事。这部影片第一次向世界科幻电影市场输出了一个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那就是“故土情结”。

  在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地球早已被人们废弃,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但在中国中,土地的地位是十分高的。刘慈欣在“地球派”与“飞船派”的博弈中,之所以选择更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地球派,是出于这个民族对于故土的依恋。张文武的小说《地球母亲的节日》亦是如此,尽管人类的足迹已经迈向星辰大海,但仍约定每十二年要回到“故乡”地球。无论是“带着地球去旅行”的浪漫,还是“常回家看看”的温情,在这些中国科幻小说中,地球仍是人类唯一的依托和归宿。

  大学教授坦言,中国科幻创作的崛起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代创作者精心耕耘。然而,近年来,一些青年作家书写的网络科幻作品让他眼前一亮。“有些畅销的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往往都不是‘硬科幻’,而是把科幻、修仙、医学、职场、穿越等多种跨界元素融合,拥有很广泛的阅读受众。”

  比如,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全球华语科幻星云的知名科幻作家陈楸帆把家乡潮汕地区的习俗渗入小说《荒潮》中,尝试用科幻写作手段去处理乡土题材。目前,该小说的版权已经卖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

  “视角里,世界常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如先进与落后、原始和现代、科技跟自然,但中国传统思想追求互济、天人合一。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人的观、世界观,中国科幻创作便具有更宽广的前景。”陈楸帆认为,一些民间习俗中沉淀着东方哲思,它们更有效地把一代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连接起来,对社群的延续、文化的传承都非常有价值。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中国科幻创作可从中挖掘宝藏,汲取营养。中国科幻虽然起步晚,但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中国人古已有之。从《列子·汤问》里“偃师造人”的寓言,到《五杂俎》中记叙的“木牛流马”,这些包含大量科学因子的古代幻想作品,堪称中国科幻的萌芽。在文本构造方面,中国科幻文学曾产生独具中国特色的写作方式,借中国古典历史、、寓言来撰写科幻小说。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作家,写作总会带有民族烙印、带有大量中国元素。中国科幻的民族性,既源于古老的中华文化,又包含我们民族面向未来的种种可能性,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民族性。”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如是说。

  日前,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对科幻电影剧本的培育力度,促进科幻文学、动漫、游戏等资源,丰富科幻电影内容创新源头”等10条政策措施,为中国科幻创作又添了一把火。“我们所处的时代,‘昂扬前瞻’的文化。”专家,科幻创作者应以“科幻思维”去思考人类的现实,在中国文化与世界科技发展的深度交互中,展示东方智慧,继续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记者 宣晶)我和小保姆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惠灵顿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