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乡村民俗文化传承的径探析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1-1-22 12:54:00 人气: 来源:

  民俗文化蕴含着民族深沉的追求,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生长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发展商业化、同质化趋势日益显著,“伪民俗”“仿民俗”等词语更是频频出现。因此,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与引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承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俗文化,从而实现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摘要】民俗文化蕴含着民族深沉的追求,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生长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发展商业化、同质化趋势日益显著,“伪民俗”“仿民俗”等词语更是频频出现。因此,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与引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承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俗文化,从而实现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是对时代课题的重要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俗文化在文化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民俗文化是、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叉融合凝聚成的丰富形态,包括民间、情感等,也包括传统手工艺品、传统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了农村的面貌和特殊的人文关怀,是沉淀在历史中的特殊的文化结晶。发展优秀民俗文化事关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今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催化下,民俗文化发展一味迎合市场,沾染上急功近利的气息,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逻辑链条。民俗文化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创新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只有充分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分,才不会盲目从流、遗失初衷,才能在新时代准确定位,生生不息。

  近几年,在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趋、商业化现象日益严重,民俗文化依托于旅游业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情况并不乐观。只有深入剖析自身的发展机制、找到错误根源、遏制错误倾向,去除糟粕,重塑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是过度追求商业化。有些民俗村落过度商业化、利益化,打着怀旧的旗号,“伪民俗”“仿民俗”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导致社会大众对民俗村落望而生畏,更容易对民俗文化产生认知。民俗文化的失真与失质,不仅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是可持续性不强。民俗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薪火相传。但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农村青年纷纷走出乡村,在城市扎根,并以此作为奋斗目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年轻人比例下降,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导致农村生活缺乏活力,更容易引起文化断层。在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有些陈旧落后的价值与行为尚未被革除,民俗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实现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解决民俗文化的断层问题刻不容缓。

  习总指出,“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重民本、守诚信、崇、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契合,如何让民俗文化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为切入点。

  一是走内涵式发展道。“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千篇一律的套并不能正确的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找出真正的吸引点,才能走得又稳又快。民俗文化从人民群众中来,应该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因此,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使其自觉为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增添新内涵,增强民俗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道主要包括庙会,设立民俗村、民俗博物馆与图书馆等方式。对此可以推陈出新,乘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东风,依托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平台,采用短视频、直播、微电影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推送民俗文化故事;还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独具特色的民俗纪念品,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大数据时代,相关部门可以打造专业的民俗文化数据库,建立齐全的民俗档案,开设民俗文化咨询平台,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将民俗文化带入大众视野中。在对待民俗文化的问题上不再只持单一的利益至上的态度,而是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民俗文化综合体,着力提升民俗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二是扶持。乡村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属于弱势产业,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民俗文化更需要突破发展瓶颈。因此,部门可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培养青年传承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提供对口的就业岗位,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增强民俗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增强文化工作者的认同感与荣誉感。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以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民俗文化纳入重点文化体系;合理引导有关民俗文化的影视作品与文学创作的发展,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还可以设立文化节日,提高社会的关注度;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打造民俗文化的优秀范本。

  三是教育扶持。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下,读者很难沉下心来,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大多只是走马观花、了解皮毛。对此,高校可以开设系统专业的民俗学课程,为民俗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支撑;设立硕博站点、民俗文化传承学院,培育专业的民俗文化人;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并引导他们对口就业。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应从少儿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材中融入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俗文化,例如深入浅出地一些经典著作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民俗博物馆、文化馆、体验馆等,亲身参与一些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制作。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饱含趣味的游览中领略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温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积淀内化成孩子的文化基因与底色。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民俗文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世代累积的情怀,更应该是一种内生原动力,是一种在困境中找到本我的源头之水。这种民俗文化不应该遗珠蒙尘,而是应该凭借其精华在文化之林里流光溢彩,绽放多姿魅力。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的系统,我们鼓励多方参与进来,集智集力,凝聚社会最大公约数,摒除民俗文化发展中的浮躁成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以及社会的力量,深入发掘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提升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③李文阳:《关于国内民俗文化传承的研究综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维基解密黄菊2019年第2期。

  ④李星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文化的工作研究》,《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年第6期。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惠灵顿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